中成药批文退出机制对现有老品种的影响及药企应对策略探讨


国务院办公厅3月20号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逐步完善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指导改良一批,依法淘汰一批。
这一制度的推出将会对中药老品种及相关企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药企应如何应对,以此文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积极影响
推动品种改良:该机制促使药企重视老品种改良,以符合监管要求。例如一些疗效确切但剂型落后、质量不稳定的老品种,药企会投入资源进行剂型改进、工艺优化等,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优化市场结构:淘汰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老品种,能减少市场上低质量、低疗效产品的竞争,为优质老品种和新品种腾出市场空间,使市场资源向更有价值的品种集中。
消极影响
部分老品种停产:一些因疗效不确切、安全性差、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无法通过改良达到标准的老品种,可能面临停产,导致相关药企失去这部分产品带来的收入。
品牌价值受损:若某些知名老品牌下的部分老品种被淘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声誉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疗效不确切的品种
缺乏现代科学研究验证其疗效,或临床应用中疗效不显著的老品种。如一些基于传统经验配方,但未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的品种。
安全性存在问题的品种
含有毒性成分且难以有效控制剂量和风险,或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老品种。例如某些含马兜铃酸等有毒成分的品种。
生产工艺落后的品种
生产过程难以保证质量稳定和均一性,无法满足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老品种。如一些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品种。
市场需求极小的品种
由于疾病谱变化、临床治疗手段更新等原因,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且无改进价值的老品种。


新品种开发角度
加强研发投入:加大对中药新药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中药作用机理、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品种及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关注临床需求: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罕见病、慢性病等的中药新药,提高新药的市场针对性和竞争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校、医疗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展新药研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老品种二次开发角度
开展临床再评价:运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对老品种进行系统的临床再评价,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产品的改良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工艺改进: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老品种的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拓展新的适应症或剂型: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老品种的新适应症,或开发新的剂型,如提高顺应性的儿童药的剂型改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总体而言,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会对现有中药老品种带来一定挑战,但也为药企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机遇,促使整个中医药产业朝着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前进。
欢迎添加“诺和桂枝”微信
就中成药研究立项进行深入交流
